有人说,经过时间的沉淀,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;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。你怎么看?请写一篇文章,谈谈你的思考。
要求:(1)自拟题目;(2)不少于800字。
命题方向:
本题属于思辨类题目,材料提供了一个具有思辨色彩的问题,引导考生去思考与回答,符合“立德树人”的指导思想。
审题:
材料的关键词是“时间的沉淀”“事物的价值”“被认识”,同时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,要求考生表达自己的思考。两种观点看似对立,在日常生活中却是可以进行思辨 的,并不是非此即彼。
解题:
材料提出的问题是:事物的价值是否只有经过时间沉淀之后才能被认识?这个题目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:的确有些事物要许多年后才被人发现其价值,但正所谓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也有在当下就能脱颖而出的事物,不需要多少时间的沉淀就能被发现其价值。
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思考,结合生活和学习中的例子,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,同意或反对,亦或分开讨论,兼容并包,言之有理即可。
参考立意:
1、同意需要时间的沉淀——有价值的事物具有时代超前性;
2、酒香不怕巷子深——不必等到多年以后;
3、不可一概而论,事物价值是否被发现,是事物本身与时代结合的。
琢为璞玉,伺时而出
有人说,经过时间的沉淀,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。乍一听,不无道理。这句话强 调了时间对价值的淘洗,我们也常能感受到让子弹再飞一会的睿智。然而,是否一切事物的 价值都需要时间的历练呢?也不尽然。天地本无区分,因为有了人,才有了价值的存在。以 人之眼光,石块亦能琢为璞玉,璞玉能得青眼,也需伺时而出。
不得不承认,若要追求事物恒久的价值,就得承受不被赏识的风险。价值之所以恒久, 正因其卓然的超前性,而超前的,往往难以为当时人所理解。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作,在那 追求绮丽辞藻的时代,极少为人欣赏,而如今陶渊明被奉为魏晋南北朝最伟大的诗人,乃是 几百年后,宋朝文人极力推举的结果。苏轼对陶诗“质而实绮,癯而实腴”的赞誉,终于在 几朝更迭之后,实至名归。五柳先生实非个例,印象画派画家梵高,生前穷困潦倒,靠弟弟 的接济奋力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,全身心投入艺术,然而他的画作生前无人问津,身后才起 盛名。罗丹的雕塑群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人类与时代命运的思考,却遭到学院派的强烈攻 击,《思想者》的落单,带来命运的苦痛,却不妨碍他最终在欧洲雕塑史上刻下永久印记。璞玉历经雕琢的磨难方能成型,可是和氏璧既为美玉,仍长久不被认识其价值。事物恒久的 价值也许需要一个等待被发现的机遇,沉淀之后,重见异彩。
时间的沉淀,所谓“是金子总会发光”。虽然如此,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时,也会送来机遇珍宝,抓住时机,璞玉也能被及时发现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。而它的诞生与实践,时间距离不算遥远。世界风起云涌的局势中,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和科学性,成功地开辟了引领时代前进的道路,它的价值立刻被富有理想的人们发现并运用,时间也顺势沉默了言语。无独有偶,鲁迅先生在民族国家陷入危亡之际,创作出一篇篇惊世之作,直指国民人心,痛斥社会时弊。“横眉冷对千夫指”,“我以我血荐轩辕”,鲁迅先生在黑暗昏沉的时代,以笔作戈,掀起惊涛骇浪,至今振聋发聩。这正是时代脉搏中被人们深刻认识到的永恒价值。金子未必需要等候发光,璞玉未必要蹉跎年岁换来知己。既然是有恒久价值的事物,机遇的馈赠会随时代的脚步如约而至。
历史的洪流滔滔不止,想要被人们发现自己恒久的价值,首先应当自我雕琢,将自己修炼成具有价值的璞玉,同时不必悲观,顺应时势,伺时而出,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何愁璞玉埋没砂砾,不能大展光芒呢?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笔仙儿 » 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与范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