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 江苏卷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范文

适用地区:江苏

作文真题

根据以下材料,选取角度,自拟题目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;除诗歌外,文体自选。

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,久而久之,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、所塑造。智能互联网时代,这种环绕更加紧密,这种塑造更加可感。你未来的样子,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,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,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,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。

题目解析

这段材料由四句话组成。

第一句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开宗明义,奠定了以“同”为思维立足点和发散点的基调。

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解释,“自己喜爱的人和事”“同类信息”对应“同声”和“同气”,“关注”“环绕”“塑造”对应“相应”“相求”,人们会主动去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,同时又会被志趣相投的人和事影响,这种影响甚至会作用于“未来的你”的塑造。

第三句话则是交代时代背景,给出了“同类信息”产生的大环境是互联网,互联网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,材料没有点明,这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。

至于最后一句的多项列举和上一句的背景设定息息相关,给了考生具体的场景,便于考生进行发散思考。

写作指导

立意确定

1、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的辩证性。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既可以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,给人带来更好的人格塑造,同时又会让人的思想、思维方式局限化,增强人的惰性。

2、互联网对人的影响。互联网使信息获取更加方便,人们可以更广泛更自由地获取自己喜欢的信息,寻求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事物,在潜移默化中被塑造。

3、同化与塑造,可以从“文化认同”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角度去写“大同”对个体的塑造。

4、选择有价值的信息,塑造更好的自己。发挥主观能动性,利用信息流对个人的影响,自己有目的地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来提升自己。

技巧运用

1、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,从小角度切入,彰显大格局。

2、可以采用对比论证,使论证更有力,论据更鲜明。

范文:

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

但凡是人,总要“求同”的。大至国族命运共同体的黏合,小到曲觞流水的雅集。所谓“同气相求”“同声相应”,原是人之常情。

你喜欢NBA,同样的球迷多半愿意与你亲近,你习惯吃火锅,自然别人愿意跟你聊麻辣话题。一个人的影响力很大,他(她)的偏好对外界的影响就更明显,所谓“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”。

古代的君王早就知道自己的人性经不起过分试探,稍微明智些的,都会留两位魏征这种“直臣”。其用意,无非避免大家都揣摩自己的心思说话,让自己陷入“世界让我随心所欲”的假象。

古人为此造了一个成语,叫“求同存异”。听起来,既不违背本性,又很宽容,够得体。但在智能互联网时代,“求同存异”的难度正在指数性增长。当你在今日头条上点开一个新闻时,甚至当你在拼多多上点开一个瓜的时候,AI都在分析你的偏好,然后拣你喜欢的信息塞给你。具体的过程不是这么简单,但当你点开过一个瓜时,你看网上全世界的商户都是卖瓜的,却也不是很夸张。有句俗语:“当你手里有把锤子,你眼中的事物全是钉子。”智能互联网的能耐在于,它真会让你看到的都是钉子。这当然只是比喻,但AI足以强化人的刻板念头,比如某地的人都是骗子,或者某个地域的女孩如何不正经。传播学上,这类现象被称作“信息茧房”或者“信息同温层”。不是多么新鲜的概念了,让人难堪的是,概念虽然老旧,一点也不耽误人类在一次次惺惺相惜的点赞、转发、赞赏中,反复踩到坑里。智能互联网强化了“信息茧房”的威力。“求同存异”变得愈发难能。要“存异”,首先得知道“异”的存在。如果都不知道有“异”,何谈“存异”呢?无论“求同”有多么正常,有多少好处,必须看到,“求同”的另一面,始终是“排异”的。人类对不合意的事物本能地趋于排斥。被“信息茧房”改造过的“求同”所产生的“排异”,更容易具有破坏性。比如说,对网上的不同意见产生应激性的愤怒,甚至转化为多数人的网络暴力。智能互联网时代,仅仅是被动的“求同存异”,恐怕已经不足够让人保持清明。对与自己不同的意见,需要付出更多的主动努力去了解和包容。也许可以算作智能互联网时代人类为了不会变得比古代君王更傻,不得不付出的代价。知道这一点可能会让你好受一点:“求同”固然是生命原初的动力,但“存异”却是生命进化的路径,如果不是某只存疑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宽容接纳了入侵“异端”,就不会有线粒体和叶绿体,更不会有今天的人类。换句话说,“求同”的点赞证明你没有失去生命的本能,但打破信息茧房的“存异”甚至“求异”才能证明你作为人类的可贵呀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笔仙儿 » 2020年 江苏卷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范文

赞 (0) 打赏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